冷水機的運行效果不僅取決于設備本身性能,更與日常操作習慣密切相關。許多操作人員因缺乏專業知識,在操作中存在諸多誤區,導致設備能耗增加、故障頻發,甚至縮短使用壽命。糾正這些錯誤做法,能顯著提升設備運行效率,降低維護成本。
誤區表現:認為水溫設定越低,冷卻效果越好,盲目將溫度調至設備最低限值(如 5℃以下)。
潛在危害:水溫每降低 1℃,壓縮機能耗增加 5%-8%。某塑料廠將冷水機溫度從 12℃降至 8℃,雖冷卻時間縮短 5%,但能耗增加 25%,綜合成本反而上升。過低的溫度還會導致管道結露,加速設備銹蝕,尤其在高濕度環境中,可能引發電氣系統短路。
正確做法:根據生產工藝需求設定最低必要溫度,例如注塑工藝中,模具溫度可設定在 10-15℃(具體根據塑料材質調整),通過測試找到 “冷卻效果與能耗” 的平衡點。配備智能溫控系統的冷水機,可設置溫度上下限報警,防止誤操作。;

誤區表現:長期不清洗或更換過濾器,認為其對運行影響不大。
潛在危害:過濾器堵塞會導致水流量下降,蒸發器換熱效率降低,制冷量減少 10%-30%。嚴重時會因流量不足觸發設備保護停機,影響生產連續性。某電子廠因過濾器堵塞未及時處理,導致冷水機頻繁停機,單日產量減少 20%。
正確做法:制定過濾器維護計劃:每周檢查過濾器壓差(正常應≤0.1MPa),壓差超過 0.2MPa 時立即清洗或更換;普通水質環境每月更換一次濾芯,水質較差的場景(如井水冷卻)需每半月更換。清洗時使用壓縮空氣反吹或清水沖洗,避免用硬物刮擦濾網。
誤區表現:生產設備停機后,冷水機仍保持運行狀態,認為頻繁啟停會損壞設備。
潛在危害:空載運行時,冷水機處于低負荷狀態,能效比(COP)大幅下降,能耗是正常運行的 60%-70%。某印刷廠非生產時段(每天 8 小時)冷水機空載運行,年浪費電費約 1.2 萬元。頻繁啟停確實會影響壓縮機壽命,但現代冷水機配備軟啟動裝置,合理啟停對設備影響極小(每天啟停 3-5 次屬正常范圍)。
正確做法:生產設備停機超過 30 分鐘時,關閉冷水機;短時間停機(10-30 分鐘)可維持低功率運行。通過加裝聯動控制裝置,使冷水機與生產設備同步啟停,避免人為操作失誤。
誤區表現:操作人員根據經驗隨意調整壓力、流量等參數,甚至修改控制系統設定值。
潛在危害:參數混亂會導致設備運行狀態失衡,例如擅自提高水泵壓力,可能造成管道超壓泄漏;修改 PID 調節參數,會使水溫波動增大,影響產品質量。某化工廠因操作人員誤改膨脹閥參數,導致壓縮機液擊損壞,維修成本達 2 萬元。
正確做法:建立參數變更審批制度,非專業人員不得修改關鍵參數。將設備初始參數(如額定壓力、流量、溫度范圍)張貼在操作面板旁,便于核對。定期(每月)由專業人員校準參數,確保與設備手冊一致。
誤區表現:直接添加自來水補充冷卻介質,或不同類型冷卻液混合使用。
潛在危害:自來水含有的鈣、鎂離子會導致蒸發器結垢,降低換熱效率;不同品牌冷卻液的添加劑可能發生化學反應,產生沉淀堵塞管道。某食品廠混用兩種冷卻液后,3 個月內管道堵塞嚴重,不得不拆解清洗,停產 2 天造成損失 5 萬元。
正確做法:補充冷卻介質時,需使用與系統內相同類型的冷卻液(如乙二醇溶液需按相同濃度配制);確需使用自來水時,需經過軟化處理(硬度≤50mg/L)。補充后需檢測介質濃度和 PH 值(應在 7-9 之間),確保符合要求。
誤區表現:維護時只檢查壓縮機、冷凝器等制冷部件,忽視電氣系統和安全裝置。
潛在危害:電氣系統老化(如接觸器觸點氧化、電線絕緣層破損)是冷水機火災的主要誘因;安全裝置失效(如壓力安全閥、溫度保護器)會導致設備超壓、超溫運行,引發爆炸風險。據統計,40% 的冷水機嚴重故障源于電氣系統維護缺失。
正確做法:制定全面維護清單,涵蓋制冷系統、電氣系統、安全裝置、管道閥門等所有部件。每周檢查電氣連接是否松動、安全裝置是否靈敏;每季度進行絕緣電阻測試(電機繞組絕緣電阻≥1MΩ);每年由第三方機構進行安全性能檢測。
蘇州新久陽機械的售后數據顯示,糾正上述操作誤區后,冷水機的故障頻率可降低 50%,能耗下降 15%-20%。操作人員的專業培訓同樣重要,企業應定期組織操作規范培訓,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,從源頭減少操作失誤帶來的損失。